6、泰國克拉運河:尷尬的新加坡
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東南—西北走向,西北通安達曼海,東南連接南海。長約1080公里,西北部寬達370公里,東南部最窄處只有37公里,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每年約有10萬艘船只(多數(shù)為油輪)通過。
15世紀初,大明三寶太監(jiān)鄭和率領龐大船隊穿過馬六甲海峽,駛過浩瀚的印度洋,將中國人的足跡留在西亞和東非。時至今日,馬六甲海峽沿岸保留著中國境外最大的華人墓地。
作為連接印度洋和南海的水道,海峽東面是馬來半島,西面是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最窄處是南端的新加坡海峽,寬度只有2.8公里,能一眼望到對岸。沿岸國家為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三國。其中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兩國反對外部力量介入馬六甲海峽,認為這將是對它們主權(quán)的侵犯。沿海峽三國于1971年11月簽訂馬六甲海峽的公約,反對海峽“國際化”,宣布三國共管海峽事務。
新加坡像馬六甲海峽的哨兵。“哨兵”瘦小單薄,身無縛雞之力。美國站在新加坡身后,取得新加坡海、空軍基地部分使用權(quán),援建沿岸的軍事設施。印度通過在孟加拉灣所擁有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在馬六甲海峽的西部入口處修建了海軍基地,并部署重兵扼守海峽西口。
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位于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之間,是印度在英殖民時代的流放地,被認為是監(jiān)視過往艦艇的絕佳位置。群島南部的一些小島靠近海峽北端。印度在大尼科巴島上有軍事基地,距海峽入口處只240公里。不擅長軍事活動的印度人在軍事上躍躍欲試。印度高官指出:我們對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的“堡壘觀念”持續(xù)太長時間了,總認為在這種地方應該進行防御。而在現(xiàn)在,是時候開始將這些戰(zhàn)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島嶼視為印度的跳板了。
如果一國的石油進口超過5000萬噸,國際市場的行情變化會影響到該國的國民經(jīng)濟運行;進口量超過1億噸,就要考慮采取外交、經(jīng)濟、軍事措施以保證石油供應安全。中國從中東和非洲進口石油數(shù)量占進口石油總量的70%,進口石油運輸須經(jīng)過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馬六甲海峽,一旦海峽被別有用心的勢力控制,對中國的影響不言而喻。在國際局勢存在變數(shù)的情況下,航道可能因戰(zhàn)事被阻斷。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制定石油戰(zhàn)略,不能不考慮規(guī)避馬六甲海峽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這樣一來,中國必須留意在馬六甲海峽把門的小國新加坡了。
新加坡在馬來半島南端,由60多個島和9個礁灘組成,國土面積710平方公里。不說這兒的土著。1330年前后,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為“龍頭”。1824年,新加坡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英屬印度殖民當局,1867年升格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國直接統(tǒng)治。1965年8月,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獨立國家。
國際輿論曾經(jīng)對這個蕞爾小國能否繼續(xù)存在曾經(jīng)表示過疑問,但美國看中了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構(gòu)建了美國在亞洲的最大??哲娀兀鶕?jù)美新協(xié)議,新加坡機場的一半歸美國空軍使用,新加坡的所有港口美軍艦艇都可以無須事前告知地停泊。美國在新加坡部署先進的武器裝備(包括瀕海戰(zhàn)斗艦、五代戰(zhàn)斗機F35)。國際上一旦發(fā)生意外,比如中日開戰(zhàn)、朝韓戰(zhàn)爭、臺灣危機、日韓摩擦、越柬沖突,美國只要封鎖馬六甲海峽,這些危機幾乎都可以按照美國的意圖“化解”。美國不用參戰(zhàn),只要不讓你的石油過馬六甲海峽,中國就堅持不了幾天。美國有沒有權(quán)利封鎖馬六甲海峽呢?當然沒有這個權(quán)利,問題是馬六甲海峽的深水航道在新加坡一側(cè),有美國撐腰,新加坡宣布不讓你過,你就過不了。
美國人甚至比新加坡人還清楚保護新加坡的道理。新加坡因為有美國撐腰才在東盟有話語權(quán)。新加坡是世界第一大港,集裝箱的年吞吐量超過一千萬標準集裝箱。眾所周知,物流中心定是資金流中心;資金流中心定是金融的中心;金融中心又會派生出貿(mào)易中心、商業(yè)中心、生活中心、服務中心。物流GDP每增加1元可以拉動其它行業(yè)的4元GDP。新加坡就是這么發(fā)展起來的。一方面,大船運費低于小船運費,貨主希望用大船裝運;另一方面,大船貨物目的地往往不單一。比如船既裝了韓國貨又裝日本和中國貨,不方便輪流去這3國卸貨。因為在韓國卸貨后裝上韓國回程貨就會影響中國和日本貨物卸船。所以,大船裝了多個目的港的貨以后一般必須在第一個港口一次卸完,去其它港口的貨由另外的小船續(xù)運。這就是中轉(zhuǎn)港的概念。鐵路上叫“編組”。
新加坡是天然轉(zhuǎn)船港口,重要的是,新加坡是自由貿(mào)易港,轉(zhuǎn)船無須手續(xù)和稅費。成為物流的中轉(zhuǎn)港后,就會成為大宗貨物交易地。中國大陸許多期貨交易雖在國內(nèi),但貨物交割地點多在新加坡。尤其是中國期交所掛牌的大宗貨物的交貨地(如小麥大豆等)多數(shù)在新加坡。十年前,新加坡僅僅每年的期貨交割的金額超過中國全年的GDP。
新加坡不僅是世界最大的物流中心,也是世界金融中心、貿(mào)易中心。為處理貨物,世界各國銀行都要在新加坡設立分行。一個人口400多萬的國度,外資銀行就有幾百家,在銀行就業(yè)的員工幾十萬,為銀行服務的行業(yè)需要更多的人。新加坡想不發(fā)達都做不到。這個國家是短板是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yè)率有時高達百分之十幾。
新加坡以電子電器,煉油及船舶修造為三大支柱部門,是世界上電腦磁盤和集成電路的主要生產(chǎn)國,還是世界三大煉油中心之一。紡織、食品、交通設備、建筑也較發(fā)達。新加坡境內(nèi)自然資源缺乏,糧食的全部和蔬菜的半數(shù)依靠進口。新加坡港位于馬六甲海峽東南側(cè),南臨新加坡海峽的北側(cè),是亞太最大轉(zhuǎn)口港,也是世界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之一。新加坡港水域?qū)挸?,很少風暴影響,水深適宜,吃水在13m左右的船舶可順利靠泊,港口設備先進完善,并采用計算機化的情報系統(tǒng)。
國際關系的基本常識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中國人遠眺新加坡,往往帶有感情色彩,把這個國家當成遠親。這種情緒的依據(jù)是,在新加坡公民中,華人占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大多數(shù)新加坡華裔的祖先源自于中國的福建,廣東和海南省。有些中國人甚至認為,新加坡是海外的微型中國。中國政府把海峽兩岸的汪辜會談地點選在新加坡;東南亞金融危機時,中國政府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在關鍵時刻直接幫助新加坡穩(wěn)定貨幣。
但事實不給中國人長臉,對新加坡,許多中國人善良到了糊糊涂涂的地步,而新加坡領導人一抹臉,就會給中國悶頭一棍。2003年初,廣東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隨后廣西、山西、北京等地陸續(xù)發(fā)生疫情。中國人民抗擊非典時,新加坡總理吳作棟露出真實心思,宣稱中國會花兩三年時間治理SARS,在此期間,外資應撤離中國。東盟防SARS峰會開始時,本有中國名額,而新加坡建議東盟自己的會議沒必要請別人參加。會后吳作棟美滋滋地說,其他的東盟國家領導人都看他的態(tài)度行事,他帶頭拒絕中國建議。在那幾天,他宛若東南亞國家的英雄。
5月初,吳作棟訪美時,在晚宴上表示:只有美國才能維持亞洲和平、穩(wěn)定與繁榮的局面,否則東亞遲早要被一個成員(中國)壟斷,這將減少地區(qū)其他成員的呼吸空間。
新加坡在SARS期間如此高調(diào)批評并“杯葛”中國,與國際社對中國的同情與支持形成鮮明對比。法國總理與印度國防部長如期訪華,同樣受SARS之患的美國、加拿大、英國捐出金錢物資。就連臺灣那個調(diào)皮搗蛋、打算搞臺獨的陳水扁也祝愿大陸“盡快渡過SARS危機”。
吳作棟的祖籍是福建泉州,他的出位言行讓中國很感意外,一時惡評如潮,指責他在中國最困難時“從背后捅刀子”,呼吁政府還以顏色。后來,吳作棟致函溫家寶,稱“全力支持中國對抗SARS”,顯然是修補因疫情而急劇惡化的兩國關系。而中方未作任何回應。
中國人看明白了,別看新加坡華人扎堆,但思想上是東西雜交,沒有資源,沒有歷史,沒有傳統(tǒng),卻繼承了大英帝國的精神優(yōu)越感,念念不忘當年新加坡是應該控制的亞洲最大軍事基地。好景不長,大英帝國衰敗,新加坡的風光跟著跑了,不得不另謀生路。
中國人并不善于記仇,但新加坡在關鍵的時刻、在關鍵的地方向中國捅了一刀。這件事令中國人對這個把著馬六甲海峽咽喉的國家不敢充分放心了,對中國油船隊通過馬六甲海峽的前景,必須斟酌再三。
馬六甲海峽的安全問題不僅中國關心。日本、韓國及中國臺灣地區(qū)每年需進口近4.5億噸原油,都要途經(jīng)馬六甲海峽;巴西以及澳大利亞的鐵礦石、煤等大宗礦產(chǎn)品運往東南亞市場,也要走馬六甲海峽,其安全與暢通對上述國家與地區(qū)同樣意義重大。
2003年5月,被認為勝算在握的里海北部油田股權(quán)認購在最后關頭失敗,此事在中國石油圈子里被稱為“里海折戟”,不僅使中海油與中石化長達兩年多的準備工作付諸東流,更是繼中石油收購俄羅斯斯拉夫石油公司退標和中俄石油管道改線風波后,中國石油“走出去”戰(zhàn)略遭受的又一記重創(chuàng)。這樣一來,使得馬六甲海峽對于中國石油戰(zhàn)略尤為重要,一度擱置的泰國克拉運河方案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
馬六甲海峽長約1100公里,船舶繞行距離長,加上安全等方面考慮,尋找各種替代性的運輸方式及運輸通道成為遠東多國關注的熱點。有關方面提出的方案主要有三個:泰國南部沿?!昂j懧?lián)運陸橋”、泛亞洲石油大陸橋和開鑿克拉地峽運河。
其一,泰國在南部沿海與日本合資興建“海陸聯(lián)運陸橋”,該項目由一套包括鐵路、公路、原油輸送管線組成的綜合性運輸系統(tǒng),連接處于泰國地峽沿岸的深海港口和工業(yè)場區(qū)。通過管道輸送,可以減少海上航行距離1000多公里。
其二,日本三菱集團制定了一個計劃,修建一條8000公里長的泛亞洲石油大陸橋,經(jīng)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橫貫中國北方,由海底隧道直抵日本,估計投資280億美元。
其三,在泰國南部克拉地峽開鑿運河,全長100公里,寬400米,水深25米。船舶今后無須經(jīng)馬六甲海峽,由南中國海經(jīng)暹邏灣,經(jīng)克拉運河穿過安達曼海,直出印度洋。運河開通后,對中國的最大好處是。船舶不必走馬六甲海峽,航程至少縮短1100公里,節(jié)省2至5天航行時間,大型油輪每趟航程預計節(jié)省18萬英鎊左右的費用。
頭兩個方案每年只能解決4000萬噸左右原油的運輸問題,與遠東國家每年需從中東進口4億多噸原油相比,作用相當有限。并且第二方案不具備競爭優(yōu)勢。第三方案即在克拉地峽開鑿一條亞洲的“巴拿馬運河”,成為“撇開馬六甲”設想中最引人注目的方案。
連載(四十七):副董事長吳總所著《陌生的老路》
第八章 第六節(jié)
2018年2 月 6 日 第517-5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