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四 十六):董事馮總所著《襁褓里的中國》
第17節(jié)
2019年8月 5 日 第174— 177 頁
不適于種植,進出不便,用今天的眼光審視仰韶村,我疑惑的是,遠古那會兒仰韶村村民沒有戶口本兒,也沒有哪級政府限制人口搬遷,那時地廣人稀,不存在“土地流轉(zhuǎn)”問題。他們?yōu)槭裁床话峒夷兀繛槭裁捶且皆卺派桨布?,而且村子偏偏建在臺地上?
男人什么苦都能扛,不管在什么艱苦的地兒都能湊合著過,而在仰韶村里,早先當(dāng)家的并不是男人。仰韶村是母系社會,女人說了算,女人比男人在意生活環(huán)境。只要哪位老奶奶級別的人物發(fā)個話,全村會卷起鋪蓋卷兒走人,向西走不多遠,頂多一兩天,就是洛陽一帶,到那兒就見不到大山了,展眼望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比這地兒強多了。
為了這事,我問澠池縣文化局長方豐章:“遠古那時候,仰韶村的周圍是不是分布著茂密的森林?”
方豐章?lián)u了搖頭:“仰韶村附近有茂密的森林?我看不一定?!?/FONT>
我說:“遠古時,仰韶人既沒有斧,也沒有鋸,石斧對稍微粗點的樹就完全失效??梢钥隙ǎ菚r沒有人伐樹,更沒有人毀林開荒那些事。在這種情況下,崤山一帶的林木自然茂密。我看過一個資料,遠古時黃河流域有大象。既然有大象,這兒的植被應(yīng)當(dāng)很可觀?!?/FONT>
方豐章說:“河南簡稱豫。豫字是什么?是‘我’牽著一頭象??梢哉f,上古那會兒河南有象群。專家就這么看。西崤山一帶上古應(yīng)有象群。但即便大象出沒,也不能說這兒的植被一定茂盛??纯措娨暺?,非洲那些象群出沒的地方,植被不一定好,可見象群對植被并不太挑剔?!?/FONT>
我說:“不說象群了,眼下這個位置,就在黃河附近,抬腿就到了黃河岸邊,而且氣候條件相當(dāng)好,植被沒有不好的道理。”
方豐章固執(zhí)地說:“反正我對這兒的植被不看好。這不是我個人的看法。不久前澠池縣農(nóng)業(yè)技術(shù)人員化驗了這一帶的土質(zhì),結(jié)論是這里的土質(zhì)不怎么樣,即便上古時,也不會出現(xiàn)大興安嶺或西伯利亞那種茂密的大森林,長不出那種需要幾個人才能合抱的參天大樹。當(dāng)然,上古時的樹木應(yīng)該比現(xiàn)在多得多,但不會是那種遮天蔽日的原始大森林,也不會有太多大樹。再說,這兒的人也不需要參天大樹?!?/FONT>
我說:“上古沒有國家概念,部族對居住點的選擇范圍很大,只要不侵犯到別的部族利益,愛在哪兒定居就在哪兒定居,只要不嫌遠,就是北上俄羅斯或南下印支半島也沒人管。但部族選擇地方定居,是慎之又慎的大事。定居地要有強烈的吸引人之處。既然如此,就仰韶村眼下的村址和周邊環(huán)境,看不出什么‘區(qū)位優(yōu)勢’,不便利之處很多。上古的時候,這兒的人為什么不挪個地方呢?”
方豐章想了想,咧嘴笑了:“這個問題我就回答不上來了。”
我卻不打算輕易放棄這個問題,企圖琢磨出一點答案。
澠池縣文化局副局長許建剛曾經(jīng)領(lǐng)著我們到老寺溝村去過。老寺溝村在臺地的下面(所在位置應(yīng)該稱為二級臺地),寺溝新村在臺地上面(應(yīng)該叫一級臺地),兩地近在咫尺,新村在上面,舊村在下面。從居住環(huán)境而言,寺溝新村顯然比老寺溝村好多了,開闊,敞亮,平平展展。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為什么當(dāng)初仰韶人不把寺溝村建在臺地上面,而要建在二級臺地上?這個問題并非可有可無。
回北京后,我拿著仰韶村拍攝的照片琢磨,回憶著進入老寺溝村的那條路:從新寺溝村下來,往老寺溝村走,貼著二級臺地邊緣,只有條不太寬的路。進去之后就可以看到,老寺溝村的房舍和窯洞前面只有幾十米寬的活動空間,而后就是陡直的、深幾十米的河岸……突然間,我覺得自己猜到是怎么回事了。
當(dāng)年仰韶人之所以放棄一級臺地的舒展空間,而把寺溝村建在憋囚的二級臺地上,看來只有一個原因,這就是安全。對于缺乏防范手段的仰韶人而言,安全幾乎高于一切。老寺溝村的身后是崖壁,前面是陡直的河岸,只有一條很狹窄的路可以進來。
從而可以大體揣摩出當(dāng)初仰韶人建立村落的基本考慮了。他們不要求住在開闊的地方,只要安全,寧可住在二級臺地。原因簡單,必要時把那條路一封,就沒有野獸可以進來了。從安全角度看,老寺溝村的確是好地方。這兒不僅有山有水,而且有山與水的屏障。并非偶然,這種基址條件幾乎成了周邊地區(qū)與仰韶文化村落的共同選擇。
我看過一篇文章,是河南省博物館副館長楊肇清和三門峽文物局副局長張懷銀寫的《仰韶文化的分布與典型的河南仰韶文化時期》,文中對仰韶文化村落選址有這樣一段概括:“由于古代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森林茂密,加之河流兩岸土地平坦肥沃,便于農(nóng)耕、漁獵、采集以滿足生活需要,所以仰韶文化時期的村落遺址多選擇在河流沿岸的二級、三級臺地上,或者兩河交匯處的高地上?!?/FONT>
在這段話中,作者概括了仰韶文化村落的選址特點??雌饋?,仰韶文化群落選擇村址,注重的是兩個要素,一個要素是河流,另一個要素是臺地。貼近河流,顯然是為了用水方便,還可以捉魚捉蝦;而住在臺地上,圖的就是個安全。從這兩條來看,仰韶村結(jié)合得比較好,恐怕這也就是這片聚集地長期沒有被放棄的原因。
時至今日,凡是來仰韶村參觀的游客們,只要有心,只要愿意,都可以在仰韶村外圍轉(zhuǎn)一圈,而后冷靜地想想,大概都會得出這樣的印象。由此,仰韶村人實在沒必要向東遷到洛陽一帶的大平原去。
在仰韶時代,居住在平地的人不少,由于沒有住在臺地上,四周沒有山地或河流屏蔽,四面通透,不安全,于是就在居住地周圍挖掘壕溝。例如,半坡人的村落周圍就有一道600多米長的壕溝。臨潼姜寨的村落遺址,有100多座房屋,分為5組圍成一圈,四周有壕溝環(huán)繞。
既然仰韶村人把居住區(qū)域的安全擺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是防范什么呢?當(dāng)然,主要防范的是歹人。依據(jù)常理判斷,在仰韶時代,初民們絕對不清純,所處環(huán)境也不可能是什么伊甸園。那時的人群,脫離獸性的日子不久,渾身散發(fā)著濃烈的蠻荒氣息,或者說,人群中彌漫著無法無天的氛圍。其實,無法無天這話放到那個時代也并不合適。那時的人們內(nèi)心涌動著對“天”的恐懼,卻沒有“法”的蹤影。仰韶村里外與現(xiàn)代人理解的法治社會相去十萬八千里。那是一個大量涌現(xiàn)混賬的年代,仰韶人必須時刻拿著棍棒和石塊,對四野保持著警惕。
仰韶時代沒有對偶婚,也就沒有今天說的家庭,或者說只有大家庭,沒有今天那種小家庭。每個人都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由于沒有今天這種家庭,每個在山林間游蕩的青年男人都沒有家庭的羈絆,同時也沒有道德的羈絆,壓根兒沒有經(jīng)歷過任何道德說教?;蛘哒f,在那個年代,大概有老年男人對年輕人的說教,但還沒有何為“道德”的概念。人說起來是個高級動物,但是和普通動物相比,在DNA這一級上幾乎沒有什么區(qū)別。如果按照飲食習(xí)慣給人定位,人介乎于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之間,既吃素,也吃葷;另外,人既可以群居,也不乏單獨行動者。
連載(四 十六):董事馮總所著《襁褓里的中國》
第17節(jié)
2019年8月 5 日 第174— 177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