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五 十六 ):董事馮總所著《襁褓里的中國》
第22節(jié)
2020年1月 16 日 第227 —232 頁
22.尖底瓶:原始生殖崇拜用具
仰韶文化博物館在仰韶村村口,建筑格局相當怪異,在我去過的所有博物館中,這兒獨一無二。為什么這么說?讀者如果有興趣的話,到那兒看看就知道了。博物館的正門在博物館的最后,進門得順著一條水泥路走到底,才能從后面進去。我估計,設(shè)計時的考慮是,參觀者從后面進去,參觀后從前門出來,順勢回去。
雖然我在當兵那會兒就關(guān)注過仰韶村,而且我的那幫戰(zhàn)友們吵七八火地打算看看仰韶文化,其實,從老早那會兒直到進入仰韶文化博物館之前,我對仰韶文化知之甚少,充其量是上學時語文老師灌的那點東西。而我上學那會兒,是半個世紀之前了,那點“水兒”早就潑灑得沒影了。進門后,我有些懵,看看同行者,樣子與我差不多。
進入展廳,走了沒幾步,迎面是一個大玻璃柜,里面擺著一個長瓶子,一頭一尾,都是尖尖的,長度有二尺左右,通體經(jīng)過人工修補,而且白色修補部分顯眼,就像個渾身纏滿繃帶的重傷員。
我不由停下,四下看了看。大玻璃柜位于展廳最重要位置。根據(jù)常識,博物館中這個位置通常是放鎮(zhèn)館之寶的。由于這個長瓶擺在顯眼位置,樣子怪異,從器形上看不出是做什么的,尤其是瓶子沒有座,不能擺放在桌子上,如果平放在桌面上,會滾下來。
就在這時,縣文化局一位干部過來了,舉起照相機,咔嚓咔嚓就是幾下。就這樣,我保留著一幅我們第一次見到尖底瓶時的照片。我們幾個人懵懵懂懂站在玻璃柜前,旁邊是一個解說員,那是一個長得順眉順眼的姑娘,蓄勢待發(fā),像在準備說點什么。而我們都不知道這個兩頭尖的瓶子是啥玩意兒,樣子顯得傻呵呵的。
后來我才知道,這東西叫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尖底瓶產(chǎn)生在距今6500年前,存續(xù)時間至少有1500年。根據(jù)資料,上世紀50年代后期,黃河水庫考古隊在廟底溝遺址發(fā)掘出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花卉紋和鳥紋彩陶盆缽、曲腹盆、夾砂罐、釜、灶等,尤以重唇小口尖底瓶最富特征,與半坡遺址形成鮮明對比。半坡遺址的仰韶文化遺存以杯形口小口尖底瓶和魚紋彩陶盆缽為特征。
近年來,經(jīng)過大范圍的查勘,考古界才知道,尖底瓶的分布范圍甚廣,西至甘肅、青海,東至河南腹地,南及鄂西北漢水中游,北達內(nèi)蒙古中南部、晉北、冀西北。仰韶文化的典型陶器有尖底瓶、葫蘆瓶、細頸瓶、大口尖底罐和錐刺紋罐等,而最具特色的是尖底瓶。
唯有尖底瓶貫穿于仰韶文化全過程,可以說是隨著仰韶文化的誕生而誕生,發(fā)展而發(fā)展,演變而演變,也隨著該文化被其他文化替代而絕跡。在漫長歲月里,沒有哪種器物能像尖底瓶這樣長盛不衰。
尖底瓶的形制,從口部特征看,分為杯口(又稱圓直口)、雙唇口(又稱為雙環(huán)口、重唇口)、喇叭口、平折唇口、斜折唇口等。從肩部特征看,可分為圓豐肩、圓折肩、圓溜肩等。從腰部特征看,可分為直筒腹、束腰腹、斜收腹等。從底部特征看,可分為尖錐底、尖平底、尖圓底等。從器身裝飾特征看,可分為細繩紋、拋光、黑褐紅白彩飾等。當然,還可從器身雙耳之有無,雙耳部位之高低再進行分類。
尖底瓶的材質(zhì)通常是紅陶質(zhì),器形為小直口,細頸,長圓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對稱雙系,用以穿繩。器表有多繩紋,燒結(jié)程度較好,質(zhì)地堅實。有必要提及,廟底溝類型與馬家窯文化遺存中發(fā)現(xiàn)的尖底瓶略不同。前者為雙唇,小口,器身瘦長,肩腹部無系;后者為侈口,直頸,折肩,腹部有雙系,以細泥橙黃陶制成。器表涂淺紅色陶衣,以黑彩繪旋紋,紋飾充滿動感,制作精細。
我在參觀仰韶文化博物館時,由于全然不知道尖底瓶的來頭,看不出啥名堂來,也就沒有怎么打聽這件東西的來路,比如說它是怎么出土的,在哪里出土的,等等,回京后好生后悔?,F(xiàn)在回想起來,它應(yīng)是在當?shù)爻鐾恋?,顯然沒有廟底溝出土的尖底瓶那么完整,也不好看,而且渾身纏滿了“繃帶”,就是個子大,是個傻大個兒。
不懂有不懂的好處,那就是可以隨便發(fā)問。當時的參觀者不多,而我們的時間也不大緊張,可以停下來,探究探究。
我問解說員:“這是個什么東西?”
解說員說:“它叫尖底瓶?!?/FONT>
我問:“尖底瓶是干什么用的?”
解說員說:“打水用的?!?/FONT>
我問:“用這種東西怎么打水?”
那姑娘指著尖底瓶講解起來。她發(fā)音標準,吐字清楚,像在朗誦作品,抑揚起伏的:“這種瓶子叫尖底瓶,是人類文明初生萌芽時的一種器具。你們看,它的橄欖狀器型及瓶體直徑和瓶體高度之間的比例關(guān)系,是所有卵狀造型器物中視覺效果最為奇特,而且最具美感的形制,是一種完滿和諧、富有寓意色彩的曲張狀異態(tài)形制。請參觀者們注意,尖底瓶的兩側(cè),弦線使得器狀具有飽和的視覺張力,銳角尖底及圈狀瓶口,環(huán)狀雙耳,具有漸變、對應(yīng)的視覺變化效果?!?/FONT>
身邊的同行者小聲議論:“小丫頭說的這些,也不知道是誰為她準備的解說稿。堆砌了不少詞藻,反倒讓人聽不懂了?!?/FONT>
我覺得同行者的意見挺到位。不管怎么說,我干了多年的編輯工作,從編輯角度看,這篇解說詞的文稿顯得有點“拽”了,就是遣詞造句過于考究,有堆砌之嫌,反倒讓聽者聽不大明白。
同行的老侯,年歲與我差不多,以長者的口吻說:“姑娘,你要清楚,站在你前面的伯伯們都是外行,你說的稍微玄奧點兒,我們就聽不懂了。你不是說它是打水的嗎?咱們這樣好不好,你就不要說那些讓我們聽著吃力的話了。你就照實說,這件東西怎么打水?”
小姑娘的領(lǐng)會能力挺快,立即大聲說:“打水的時候,把尖底瓶放在河里,汲水時,由于重力的作用,瓶口自然會向下,待水灌進去一部分,瓶身會自動倒轉(zhuǎn),口部向上。這樣,打水的動作就完成了。簡單地說,尖底瓶實際上是利用了物理學的原理,利用重心來調(diào)節(jié)平衡,空的時候傾斜,盛水過半時就直立起來?!?/FONT>
老侯說:“僅能盛水過半?我們聽糊涂了,你說清楚些。”
看來這姑娘沒聽明白,抖擻精神,像背課文一般說:“尖底瓶的設(shè)計令人嘆為觀止。它為橄欖形或紡錘形,杯狀口便于進水和排氣同時進行,并保持穩(wěn)定,起到快速灌水作用??梢源_保在貯存和運輸過程中水質(zhì)不受污染,又可以在傾倒瓶中液體時阻留雜質(zhì)。至于外部的突起部,明顯的用途是可以系繩,控制取水時的瓶口狀態(tài)。雙耳提環(huán)既可以系繩提瓶,又可以手指摳持攜瓶,便于搬運。尖底既可以減少瓶底在水中翻轉(zhuǎn)的摩擦吸拉力易于提拉,又可以將瓶體插入泥沙中平穩(wěn)安置。腹部的繩紋產(chǎn)生摩擦力,便于攜持,取拿方便。”
聽出來了,小姑娘挺賣力氣的,使出看家本事了。但是,她的這番解說實在不讓我們服膺。倒也不是她所講的“物理學原理”不對頭,而是她所講的那些與我們所見到的仰韶村實景對不上號。
我不知道遠古那會兒仰韶村初民是不是打井了,如果沒有打井的話(這種可能性居大,因為初民的水文知識有限,而且石制工具跟不上趟,沒有能力打井),水源就只能來是溝崖中的飲牛河與干溝河。于仰韶村的人打水而言,這兩條河所處位置并不方便,甚至挺麻煩。
仰韶村實地離飲牛河與干溝河不算遠。想想看,遠古那會兒,初民們抱著尖底瓶從家里出來,下去得走幾十米,打水后再上來,又得爬幾十米。這個過程,我簡直難以想象,初民抱著個尖底瓶下到底,利用“物理學原理”打上半瓶水,再抱著爬上來……怎么想怎么別扭。
不用往深里想,即便浮皮潦草想,仰韶村初民打水的話,實在犯不上運用“物理學原理”,用倆體積大的陶器,下到河邊裝滿水,挑上來就是了。初民肯定有扁擔,只是扁擔是木制的,不可能留到今天。
那天,方豐章陪著我們一起參觀。在展廳里,我對他說:“方局長,僅就澠池縣而言,你應(yīng)該是仰韶文化專家了。我說的這點沒錯吧?”
“哪里哪里,看你說到哪兒去了?!狈截S章樂得合不攏嘴,連連擺手,大聲說,“我可不是什么仰韶文化專家。其實,我上大學時學的是數(shù)學,走上工作崗位后,出于工作需要,現(xiàn)抓了一把仰韶文化。就我那兩下子,充其量只能算個普普通通的仰韶文化愛好者?!?/FONT>
大伙兒樂了,紛紛說:“小方,你就不用胡亂客氣了,更不用自謙,你當然不是社科院考古所的那種大專家,卻是當?shù)氐耐翆<?。?/FONT>
有人問:“土專家,你也認為尖底瓶是用來打水的?”
方豐章連著咽了幾口唾液,才說:“教科書里說尖底瓶是用來打水的,在沒有得到新說法之前,我們培訓的解說員只能是這個口徑?!?/FONT>
我說:“我不知道你在河里挑過水沒有,反正我從河里挑過水,從河里挑水是什么動作?一副扁擔,一前一后地掛著倆水桶,到了河邊,扁擔不用下肩,腰一彎,前面那個桶從河里舀滿水;身子一轉(zhuǎn),再次彎腰,后面那個桶也從河里舀滿水。而后,一挺身子就走了?!?/FONT>
方豐章說:“這活兒我干過,是這么回事。”
我說:“既然你用扁擔挑桶在河里打過水,就設(shè)身處地為仰韶初民想想,怎么用尖底瓶打水。用尖底瓶打水無非是:打水者把尖底瓶放到河里,而后在河邊站著,等一會兒,看著河水從那個小眼里一點點流進去,而后在重力作用下翻過身來。這種尖底瓶即便翻過身來,也只能裝半瓶水,而后,取水者抱著裝了半瓶水的尖底瓶回家?!?/FONT>
方豐章說:“這樣打水,聽著的確不大對頭?!?/FONT>
同行的于鋒嘀咕起來:“開什么玩笑,用尖底瓶從河里打水,仰韶村民會做這種事?河水是流動的,如果打水的人在岸邊等著河水從那個小瓶口灌進去,還沒等到灌進去一半,尖底瓶就早就被沖跑了?!?/FONT>
我對方豐章說:“土專家,聽到了吧,我們盡管是純外行,卻是從常理上提出問題的。你回去后好好琢磨琢磨,找出點真知灼見,給解說員灌輸些言之有據(jù)的東西。固然,尖底瓶可以用來打水,但要說遠古時仰韶村初民用尖底瓶從飲牛河、干溝河打水,就要鬧笑話了?!?/FONT>
方豐章問:“你為什么會這么說?”
我說:“既然教科書上說尖底瓶是用于打水的,解說員這么解說就不會有大錯兒。但是,你如果說尖底瓶就是用來打水的,把這東西當成了一個不成器的汲水器皿,當成個使用極不方便,而且沒法拿、沒法抱的東西,恐怕就對不住仰韶人的初衷了?!?/FONT>
方豐章問:“既然你不認為尖底瓶是汲水器,那它是做什么的?”
我當時沒過腦子,卻脫口而出:“往原始宗教上考慮?!?/FONT>
方豐章問:“什么?往原始宗教上考慮?”
我說:“你如果不向原始宗教方向上考慮,就沒有別的縫隙了。”
關(guān)于尖底瓶,當時就這么隨便扯了幾句,但我沒有忘記這東西。
回北京后,我查資料才知道,仰韶文化博物館那位解說員的說法并非想當然,而是言之有據(jù),根據(jù)權(quán)威部門的規(guī)定說法而來。
教科書中說:“如果將其兩耳系繩放置水面,由于水的浮力和尖底瓶重心的作用,瓶上半部會自動傾倒,下半部離水面翹起;隨著瓶內(nèi)水的逐漸增多,瓶下半部也逐漸下沉,直至瓶盛滿水而直立。這種性能是利用了重心與浮體穩(wěn)定性關(guān)系的原理,具有較高的科學性。”
為了寫這本書,我在網(wǎng)上看了些相關(guān)文章。王先勝在文章中說,近年來,尖底瓶已被編入中學歷史教材,其間卻沿襲了考古界、學術(shù)界多年來流行的對尖底瓶的錯誤理解和認識,當然,相關(guān)的教材和教學活動也對學生進行了一種錯誤的引導,此情況亟需引起有關(guān)部門和專家的重視,以便作出及時的調(diào)整和糾正。
2001年秋,中國基礎(chǔ)教育領(lǐng)域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舉措“國家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啟動,有3個不同版本的新編初中歷史教材正式在全國有關(guān)中學開始使用。其中北師大版、華東師大版的初中一年級歷史課本(上冊)或教師教學用書均涉及仰韶文化尖底瓶有關(guān)內(nèi)容,用半坡類型尖底瓶為背景材料設(shè)計思維操作性課文及作業(yè)題,要求學生們仔細觀察、思考其妙處,并動手設(shè)計既省力又方便的取水瓶。
國家基礎(chǔ)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的北師大版《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主題是“中華文明的起源”,課文中給出4幅新石器時代陶器圖,即陜西黃陵出土人形陶罐、陜西寶雞北首嶺出土半坡類型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馬家窯文化舞蹈紋彩陶盆、陜西半坡遺址出土人面魚紋彩陶盆各一,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彩陶的造型和圖案,想象并描述彩陶的用處,并由此想象和描述先民的生活情景,培養(yǎng)細致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關(guān)于尖底瓶,教材中的提示語為:“觀察小口尖底瓶。想一想:這只汲水用的瓶子為什么被做成這種樣子?如果你用這個瓶子去河里汲水,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為什么?”關(guān)于尖底瓶,老師著力引導學生注意和理解其特別的汲水功能、在汲水時會出現(xiàn)的“奇妙的現(xiàn)象”。也就是尖底瓶入水時會自動傾倒汲水,水滿則陶瓶自動扶正,通過穿系陶瓶雙耳的繩子提起陶瓶,完成取水任務(wù)。
人民教育出版社網(wǎng)站上有半坡類型尖底瓶實物圖,注明用途為汲水工具,文字介紹為:“在其腹部兩側(cè)的環(huán)耳處系繩,汲水時手提繩子將瓶置于水中,因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于水中,注滿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來?!?/FONT>
中國科學院有關(guān)部門主辦的中國科普博覽網(wǎng)站上對尖底瓶的介紹是:“關(guān)于物體的重心及其應(yīng)用,中國約在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有所認識。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盛水陶罐,其結(jié)構(gòu)為紅陶質(zhì)地,器形為小直口,細頸,長圓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對稱的雙系,用以穿繩。器表多有繩紋。燒結(jié)程度較好,質(zhì)地堅實。汲水時由于重力作用,瓶口會自然向下,待水將滿時,瓶身自動倒轉(zhuǎn),口部向上。這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青少年計算機信息服務(wù)網(wǎng)對尖底瓶的介紹是:“它是巧妙運用重心原理的一種汲水器。具體方法是在雙耳上系上繩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觸水面就自動傾倒,灌滿水后又因為重心移動而自然豎立。用它盛水還有兩大特點,一是便于手提與肩背,二是口小,灌滿水后從河邊到居住區(qū)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FONT>
《中國文物報》1999年專版介紹過尖底瓶:“汲水工具,瓶耳系繩,空瓶入水時重心變化,瓶口自然地倒向一側(cè),水流入瓶中達到一定水量,它就自動立起。取水者放松繩索,尖底瓶沒于水中,提出后可得一滿瓶水。尖底瓶綜合利用重力與重心,體現(xiàn)了平衡原理。”
連載(五 十六 ):董事馮總所著《襁褓里的中國》
第22節(jié)
2020年1月 16 日 第227 — 232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