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追尋》連載(51萬字)八十 2024年 7月 8 日 第335—340 頁 第7章 7、何叔衡:一大代表中的“老秀才” 去何叔衡故居頗不易。從長沙驅車,經3個多小時山路顛簸,才到湖南寧鄉(xiāng)沙田鄉(xiāng)。過沙田鄉(xiāng)政府不遠有一條鄉(xiāng)村道路,行約一公里,是何叔衡的故居。這是個老宅子,建于1785年(乾隆五十年),有濃郁特色的農舍,依山傍水,院子有平頭槽門,門額上端懸掛胡耀邦題寫的“何叔衡同志故居”匾額。正方有檐下走廊,中辟天井。 何叔衡故居古樸清凈,前坪安放著何叔衡的半身塑像,故居內復原陳列有何叔衡的居室、書房等,供參觀者瞻仰懷念。烈士的身后算得上風光,而后人則一直留守在故居所在的杓子沖村,在深深淺淺的山坡里耕種勞作,過著背朝黃土面朝天的務農生活。 1876年,何叔衡生于湖南省寧鄉(xiāng)縣農民家庭,父親何紹春是勤勞樸實的農民,除在家種地,每年農閑時節(jié)到洞庭湖沿岸打工。何叔衡有兩個哥哥,兩個姐姐,一個弟弟。寧鄉(xiāng)農村流傳一種說法,“男子要午五又得五,逢五是福。”是說生辰逢五吉祥幸運,何叔衡生在五月初五,排行五,被親友認為將來會有出息。他父親信以為真,節(jié)衣縮食只供他一人讀書。他小時候看牛、砍柴、割草。家中孩子多糧食少,逢青黃不接時,父親要在飯量上限制孩子。何叔衡年紀小,每餐父親只給他一碗飯,他常感到餓。一天放?;貋淼脑?,端起碗幾口就把碗里的飯吃光了,看著剛端起碗的姐姐,想起吃草的牛,說:“吃飯要是像牛吃草那樣能放肆吃飽就好了?!备赣H聽到后說“你長大了像牛一樣地做事,一定會吃飽。”他牢牢記住父親這句話,直到他為革命獻出生命,始終“像牛一樣地做事”。 何叔衡斷斷續(xù)續(xù)讀了8年私塾。1902年中秀才。秀才得干點事,縣衙讓他管錢糧,他憤于衙門黑暗,回家種田、教私塾。雖然被人譏為“窮秀才”,卻因其正直而頗受鄉(xiāng)里稱道。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他率先剪去頭上的辮子,又動員周圍的男人剪辮、女人放腳。暑假時,他回到家中,看到守舊的婦人仍不肯解開裹腳布,說:“看來只動筆動嘴不行,還要動手動刀?!彼倨鸩说?,將家中的裹腳布和尖腳鞋全部搜出后,當眾砍爛。 1913年,他已屆37歲,而且是個中年秀才,卻去報考省城長沙的第四師范學校(翌年合并入第一師范),當一名新生。校內的主事看到一個中年人要當新生,頗為驚詫,他心平氣和地解釋說:深居窮鄉(xiāng)僻壤,風氣不開,外事不知,急盼求新學。 四師老師楊懷中有三位得意弟子,分別是蕭子升、蔡和森與毛澤東,他們志趣相投,,人稱“湘江三友”。毛澤東、蔡和森后來接受了了馬克思主義,蕭子升則堅信無政府主義。毛澤東與蕭子升在湘鄉(xiāng)縣東山學校相識,雖然同窗只半年,但志趣相同。 蕭子升是詩人蕭三的哥哥。比毛澤東小一歲,卻比毛澤東高三屆。1917年7月,二人考察農村,路過沙田,在何叔衡家住過三日。白天,在泥磚土筑的院墻里,何叔衡召集農民與毛澤東座談;晚上,小青瓦覆頂?shù)耐僚鞣恐?,他們點起油燈,閉門長談。在湖南四師,年紀最大的學生與小自己17歲的毛澤東結為摯友。 1918年毛澤東等發(fā)起組織新民學會,何叔衡作為年齡最大的成員加入,且處事老練,毛澤東的評價是“叔翁辦事,可當大局”。何叔衡則常說“毛潤之是了不起的人物?!?/span> 當時會友中流傳一句話:“毛潤之所謀,何胡子所趨;何胡子所斷,毛潤之所贊?!?span lang="EN-US"> 毛澤東開展新民學會活動常和何叔衡商量;毛澤東推動長沙教育界的知識分子組織健學會,何叔衡奔走聯(lián)系;毛澤東發(fā)起“驅張”運動,何叔衡當請愿代表。他和毛澤東、彭璜發(fā)動湖南俄羅斯研究會,還請好友謝覺哉擔任湖南通俗教育館發(fā)行的《湖南通俗報》主編。后來何叔衡到中學任教,擔任省通俗教育館館長。1921年6月,湖南軍閥趙恒惕以“宣傳過激主義”罪名,撤銷其教育館館長職。 何叔衡被撤銷教育館館長職務沒幾天,就趕上了一件大事。6月29日晚,他與毛澤東在長沙同登一條輪船赴上海。謝覺哉在日記里記下毛澤東、何叔衡這次啟程:“午后6時,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潤之,赴全國○○○○○之招?!?span lang="EN-US"> 謝覺哉夫人王定國后來說: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謝老既怕忘掉,又不能詳細記載,只好在這天日記上畫了一大串圓圈?!焙髞碇x覺哉說:“一個夜晚,黑云蔽天作欲雨狀,忽聞毛澤東和何叔衡即要動身赴上海,我頗感到他倆的行動突然,他倆又拒絕我們送上輪船。后來知道,這就是他倆去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span lang="EN-US"> 這時,從長沙到上海沒有直達車或者船,毛澤東、何叔衡先到武漢,再由武漢轉赴上海。途中需5天左右,二人到上海已是7月4日后。距實際開會尚早,于是他們又去杭州、南京等地。 一大召開,代表的平均年齡為28歲,而何叔衡45歲。中共早期黨員中有三名秀才,陳獨秀、董必武17歲中秀才,何叔衡中秀才時已26歲。37歲前,他在鄉(xiāng)間做私塾先生,卻沒有落入時代的宿命,對真理的追求執(zhí)著而熾烈,在很多方面創(chuàng)下最大年紀的記錄:湖南第一師范年紀最大的學生,新民學會早期年紀最大的會員,又是一大年紀最大的代表。他總是身處年輕人的行列之中,有一顆不老的心。 一大后,毛澤東與何叔衡回到湖南,1921年8月,他們一道創(chuàng)辦湖南自修大學及附設補習學校。1923年11月,自修大學被趙恒惕下令封閉。中共湘區(qū)執(zhí)行委員在犁頭街租了所公館,以私立性質籌辦湘江學校,原在自修大學補習學校的二百多學生大部分轉入這所學校繼續(xù)學習。湘江學校開始由羅宗翰、易禮容任校長。1924年冬以后,由何叔衡擔任校長。湘江學校曾被譽為“自修大學的替身”。 曾短暫存在的湘江學校沒有剩下什么了,至今可以看到一張“聘約”,由淺黃色毛邊紙制作,三疊式。首疊正中有紅墨石印的條形寬框,二、三疊各以紅墨石印6個條格。聘約全文如下:湘江學校敦請王堃猷先生擔任師范部自然科教授,每周授課七小時,每月調閱學生筆記一次。自每月起至放假止,恭備薪洋肆拾貳元,按月致送夫馬雜費在內。此訂校長 何叔衡 中華民國十五年五月二日 聘約中的“師范部”指湘江學校農村師范部。該校分中學和農村師范兩部。農村師范部是湘區(qū)黨組織培養(yǎng)農運干部于1924年下半年設立。1927年初,中共湖南區(qū)委決定停辦湘江學校,讓全體師生立即投入農運工作。3月19日,學校舉行收束儀式。 北伐軍占領湖南后,何叔衡擔任《民報》館長,還在懲治土豪劣紳特別法庭工作。他當了幾十年教書先生,愛穿長衫,參加共產黨后,從外貌看,仍是舊式學究模樣,有人說他老而笨。而了解他的人,卻知道他全然沒有舊學者的迂腐氣息,精明,而且辦事熱忱。毛澤東說過:“何胡子是一條牛,是一堆感情。” 何叔衡到上海后,臨時中央派他到街頭宣傳。他不會講上海話,在街頭宣傳中被抓。押到警察局審訊,他的外貌和著裝救了他。參加共黨的大都是熱血青年,審訊官反復端詳,覺得他不像革命者,是土學究,問:你知道什么是共產黨,什么是國民黨嗎?他搖頭晃腦,抑揚頓挫答:學者豈能不知?共產黨三民主義是也,國民黨五權憲法是也!接著又講起孔夫子的《論語》。話沒說完,便聽喝道:快滾!他不緊不慢地走出。隨后審訊官通過拷問別人,知道剛放走的是中共元老之一,頭顱有上萬元賞格,再派人追,卻已找不到蹤影。 何叔衡的妻子名為袁少娥,袁少娥比他大三歲,沒讀過書,但婚后感情篤厚。他們的兩個男孩不幸夭折,只留下女兒。親朋怕他絕后,勸他納二房。他說女孩也一樣是傳代人。他給大女兒取名實懿,二女兒取名實山,三女兒取名實嗣?!皩嵣健北砻髋畠阂部梢允歉改咐夏晟畹目可?,“實嗣”則表明女兒就是何家的實際的繼承人。 《百年追尋》連載(51萬字)八十 2024年 7月 8 日 第335—340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