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追尋》連載(51萬字)八十三 2024年 8月 5 日 第350—355 頁 第8章
1971年8月4日,耄耋之年的董必武接見了幾位黨史工作者,說起李漢俊對他的影響:五四運動時,各種思潮都表現出來了,當時社會上有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日本的合作運動等等,最厲害的是無政府主義,各種主義在頭腦里打仗。李漢俊來了,把頭緒理出來,說要搞俄國的馬克思主義,介紹《馬克思主義入門》,看《政治經濟學入門》。這就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的本錢。 董必武在留學日本時曾接觸過馬克思主義,但沒有留意;在鄂西靖國軍時,曾經在教堂報刊上獲知俄國十月革命的一些消息,可是那時消息較少且有歪曲。董必武聽了李漢俊的介紹后,對馬克思主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董必武與張國恩、李漢俊、詹大悲商議如何宣傳馬克思主義,認為目前能夠做的是辦報紙和辦學校。 他們最初認為辦報容易,定名《江漢日報》,擬定了章程、宗旨及募捐章程。董必武從孫中山給他的100元路費中拿出40元印刷股票、章程、宣言。他認識的一位孝感人表示愿意出資金襄助,于是他們商定回武漢辦報,并委詹大悲前往閩粵邊革命軍中募股。但后來那位答應出資辦報的孝感人不干了,沒有經費,辦報計劃擱淺。 秋季,董必武與張國恩回到武漢,住在武昌巡道嶺湖北省教育會。報紙辦不成了,他們想到辦一所學校。武漢許多高中級學校畢業(yè)的人找不到工作,辦私立學校聘教師容易。在辦私立大學還是私立中學和專業(yè)中學的問題上,他們認為辦私立大學和專業(yè)中學在資金、設備和教師方面都有困難,而武漢的私立中學不多,招生較易,因而他們達成一致意見,即從辦中學開始,以后徐圖擴展。 經過緊張工作,校舍問題解決了,武昌涵三宮的湖北省教育會西北角有個院落,辦過學校,院內有教室3間,辦公室一大間,還有操場及可供學生住宿用的幾間房子。教職員問題也很快解決了,有與董必武、張國恩同住省教育會的湖北普通中學堂的畢業(yè)生江文波、國立武昌高等師范畢業(yè)的倪季端,以及與董必武、張國恩同赴日本留學的劉鼎三、李緘三、劉質如。他們除劉鼎三在省教育廳任視學外,其余無職業(yè)。另外還聘請了陳潭秋等任教師。 在辦學經費上,大家商議由創(chuàng)辦人募集解決,董必武的一位普通學堂同學、湖北薄圻人雷大同從廣東大元帥府回家,路過武昌,聽說董必武等要開辦一所私立中學,愿列名為創(chuàng)辦人,并介紹其同鄉(xiāng)劉覺民也為創(chuàng)辦人。雷大同出資120元為開辦費,其他創(chuàng)辦人董必武、張國恩、劉鼎三、李緘三、劉質如、劉覺民各捐20元。 為了湊足這20元錢,董必武當了身上的皮袍,時值春寒料峭,幸得同事的棉衣御寒。辦學校必須報省教育廳備案,立案基金由董必武與張國恩請在漢口大蔡家巷開設合太正山貨行的同鄉(xiāng)張平階出具存款2萬元的條子,隨即報湖北省教育廳備案。 經過緊張籌備,1920年4月10日,私立武漢中學開學,招收甲、乙兩班學生,由創(chuàng)辦人組成的董事會負責辦學。董事長由時任湖北省議會議員的郭肇明擔任,因郭曾任兩湖師范學校校長,是湖北著名的教育家,借他的聲望,學校立案減少了阻力。校長由時任私立中華大學教授的劉覺民擔任,劉一貫老老實實教課,政治色彩不濃,可免招人忌,這也是為了減少麻煩。實際主持教務的是董必武。 私立武漢中學既然是中學,就要完成中學段的教學計劃,造就中等學業(yè)的文化青年。從董必武1963年3月寫的《私立武漢中學簡記》中可以看出:“各門功課首由董事們分擔,劉覺民教修身,我教國文,李緘三、江文波教歷史,倪季端教英文,劉質如、崔琴甫教數學,劉兼教圖畫。其余則由陳潭秋教英文,曾雨村教地理,熊連城教圖畫,手工、音樂、體操請其他學校教員兼教。職教員的配備是很整齊的。關于立案問題,校董事會遵照部定私立中學校章程呈請立案,湖北省教育廳批準了私立武漢中學的立案?!?span lang="EN-US"> 從這段話可看出,私立武漢中學與其它私立中學、公立中學一樣,很齊全,從董事會到校長、教務、總務、監(jiān)學、教師都配備齊全,并經過省教育廳批準。該校最先是招甲、乙兩個班,共百余學生,教職員的配備足以使教學正常運轉。私立武漢中學學生的質量高,1923年第一屆學生畢業(yè),有4人考取國立武昌師范大學。 董必武在《私立武漢中學簡記》中說:“私立武漢中學設在武昌,是幾個抱有革命宗旨的人創(chuàng)議辦起來的一所中學,我是創(chuàng)議人之一?!彼麣w納這所中學的特點是學生報考費、學費低,教職員低薪或不支薪,國文課教學中白話文、文言文兼用,男女同班,還有兩個不同于他校的特點:“第七、幫助學生課外閱讀報紙書刊,促進學生注意國際國內的時事問題,包括俄國革命問題。第八、迎接五四運動帶來的新思潮,啟發(fā)學生革命思想,這在用白話文教國文時更為方便?!?span lang="EN-US"> 董必武擔任兩個班的國文教師,選編講義注意文章的思想性。篇目有《易經·卦爻》、《詩經選》、《離騷》、《禮記·苛政猛如虎》、《西門豹治鄴》、《論衡》、《陳勝·吳廣》、《金田起義》、《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上山采蘼蕪》、《木蘭詞》、《秋瑾傳》、《徐錫麟傳》、《章士釗與李大釗論厭世書》等。當年私立武漢中學學生、后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蒙大使的謝甫生說:“當董老在課堂上以鏗鏘的語調朗誦秋瑾的愛國詩篇時,充分表達了這位女英雄敢于拋頭顱、灑熱血,為國捐軀的大無畏精神,聽者無不為之動容。” 1920年春,私立武昌中華大學附中部主任(即校長)惲代英等在武昌創(chuàng)辦利群書社。董必武從利群書社及其他渠道引進《共產黨宣言》等書刊供師生閱讀,還與陳潭秋指導學生辦《武漢中學周刊》(后改為月刊),編寫《政治問題》讀本。 董必武邀約進步知識分子來校講學,許多師生受到進步思想熏陶而走上革命道路,后有5人參加武漢黨的早期組織,成為中共成立前武漢9位黨的早期組織成員中的中堅力量。1927年11月的黃麻起義中,指揮部10名成員中有4名是武漢中學的畢業(yè)生。 1920年8月,李漢俊與陳獨秀等在上海創(chuàng)建共產黨組織,李漢俊寫信給董必武,相約在武漢籌建共產黨組織,董必武復信表示同意。與此同時,共產國際的代表也來武漢籌備建黨。稍后,劉伯垂受陳獨秀的委托,帶著一份抄寫的中國共產黨黨綱草案、幾本介紹社會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小冊子回武漢與董必武、包惠僧等商討建黨。 董必武說:“1920年,李漢俊這個從日本歸國的學生,我的馬克思主義老師,計劃在上海幫助建立中國共產黨,并到武漢來同我商量。我決定參加,并負責籌組黨的湖北支部的基礎”。董必武回憶錄中說:李漢俊經常和我閑談社會活動情況,告訴我們一些俄國的情況,告訴我們一些馬克思主義,當時社會上有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日本的合作運動等等,各種主義在頭腦里打仗。李漢俊來了,把頭緒理出來了,說要搞俄國的馬克思主義。 劉伯垂留學日本時與陳獨秀結識,並向陳獨秀學習音韻學,算陳獨秀的學生。劉伯垂從廣州回武漢途中,路過上海,訪晤陳獨秀。陳獨秀發(fā)展他參加上海共產黨組織,并受陳獨秀的委托,回到武漢開展組黨工作。劉伯垂抄了一份中國共產黨綱領(草案)。 《百年追尋》連載(51萬字)八十三 2024年 8月 5 日 第350—355 頁 第8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