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人》:中國共產(chǎn)黨的緣起-連載19
作 者:馮精志 吳曉平 第一章 第 11 節(jié) 85-88頁 12月 30 日 11、去廣東擔任教育委員長 陳炯明生于1878年,廣東海豐人,黃花崗役任敢死隊隊長,曾經(jīng)組織暗殺團,策劃刺殺水師提督李準、廣東將軍鳳山。辛亥革命后為廣東都督。1917年擊敗福建督軍李厚基,占領閩西南20多縣,要在農(nóng)村禁絕私塾,設師范學校、普通中學、工讀學校、平民夜校、婦女家政講習所。梁冰弦、劉石心帶著印刷器材到漳州,創(chuàng)辦《閩星報》和《閩星》半周刊,陳炯明寫了充滿激情的發(fā)刊詞。 1919年冬,吳稚暉、李石曾、蔡元培提議:“中國可以有兩萬人去日本留學,為什么不可以有兩萬人去法國留學?”陳炯明聞風而動,從軍事支出撥款10萬兩以資助,占當時總募捐額四分之一,給赴法留學生每人每年固定的4800法郎資助。 陳炯明在閩南干得挺歡,拆城修路,筑堤治河,禁煙禁賭,有意將閩南搞成社會主義“試驗區(qū)”。那段日子,漳州被稱“閩南俄羅斯”。1920年4月,俄國人波達波夫?qū)3痰秸闹菘疾?。在斯脫洛米斯基推動下,梁冰弦在廣州相應搞起華南“社會主義者同盟”。梁冰弦接待俄國人波達波夫后,向陳炯明建議增設閩南護法區(qū)教育局,請陳獨秀承擔這一職務,隨之向陳獨秀發(fā)出邀請。 陳炯明特地致電北京政府,要求“切實保護陳君(獨秀)赴滬,以便借重籌議”。陳獨秀對陳炯明的熱心腸并不買賬,拒絕赴穗。后來張國燾的看法是,“陳獨秀先生似沒有特別重視陳炯明”。 1920年10月,駐閩南粵軍回師廣東,陳炯明當真覺得自己是個革命家,《廣東群報》創(chuàng)刊宣稱,廣州是“中國南部文化運動的總樞紐,是紹介世界勞動消息的總機關,是廣州資本制度下奮斗的一個孤獨子,是廣東十年來惡濁沉霾空氣里面的一線曙光”。 陳炯明返穗后任廣東省長、軍政府陸軍部長。12月底,陳獨秀這尊佛終于被搬動來穗。這是二陳近距離接觸,相互關系最密切的階段。1921年元旦《廣東群報》出版增刊,增刊頭條位置是陳獨秀的文章《歡迎新軍人》,引人注目的是配以列寧的大幅照片。 陳獨秀說:“我希望我廣東的新軍人隨著新年思想一新,實行新軍人的兩大信條,宣傳新軍人的兩大信條,好做全中華民國的新軍人的模范。我心中對于廣東充滿了我的希望,我更希望廣東軍人能為中國軍界開一新紀元?!标惇毿阏f的“新軍人”指什么?他將段祺瑞所部、奉軍、辮子軍、唐繼堯及陸榮廷部歸于“私有軍隊”,屬“舊軍人”。他說的“新軍人”是對回粵不久的粵軍而言。由此觀之,該文是初到廣州的陳獨秀的亮相之作。 他在《群報》發(fā)表《敬告廣州青年》,饒有興致地討論起廣東人的人品,“富于保守性的康有為是廣東人,富于革命性的孫中山也是廣東人,富于物質(zhì)主義商買性質(zhì)的梁士貽是廣東人,富于理想主義的劉師復也是廣東人,在社會階級上說起來壞到無所不至的,恐怕就是有產(chǎn)的紳士,好到無以復加的,一定就是無產(chǎn)的勞動者及學生。因此別人對于廣東兩種極端不同的批評,我以為都是事實?!?span lang="EN-US"> 在廣州,陳獨秀成為教育委員長,但提出三個條件:“教育獨立,不受行政干涉;以廣東全省收入的十分之一撥作教育經(jīng)費,以及行政措施與教育所提倡的學說作統(tǒng)一趨勢。”陳炯明一一答應。1921年,廣東教育經(jīng)費預算為153萬余元,實際支付111萬余元,陳炯明決定裁兵,“每年可省軍餉500萬元,即以溢額撥為教育經(jīng)費?!?/span> 陳獨秀發(fā)表教育改造計劃,充滿理想色彩:未成年教育即幼兒園、中小學教育分期普及;成年教育要辦好勞動補習學校、圖書館、博物館、劇場;專門教育以工業(yè)教育為主,著重創(chuàng)辦大學工科,設立工業(yè)學校。對廣州高第街素波巷的宣講員養(yǎng)成所,投入經(jīng)費30萬元,相當于10所省立中學或3所??茖W校一年經(jīng)費,反映了教育改革應為社會改革服務理念。他在省立一中(廣雅中學)首創(chuàng)男女同校?;I辦廣東大學(中山大學),是他在教育委員長任內(nèi)作的決定。 5月中旬,欽廉善后處主任推薦某人擔任廉州中學校長,省署看到文件后,沒過腦子,大筆一揮,轉教育委員會照辦。性情剛直的陳獨秀認為是行政干涉教育獨立,違背當初與陳省長“約聘三事”,飭文書科主任馬文車駁省署辦理之非,拮問激烈。政務廳長邀馬文車一同向陳獨秀作出解釋,他憤而提出辭職,加上這時增埗工藝校長撤換不盡如愿,陳獨秀拂袖而去,直奔車站,要離開廣東。這場風波以馬文車赴車站攔截,汪精衛(wèi)出面挽留才得以平息。 8月中旬,陳獨秀再次提出辭職。陳炯明批示:“該委員長真固有為,夙深倚重,所請辭職,應無庸議?!蓖瑫r致函陳獨秀:“仍須以教育為重,當風獨立,我做我事,不萌退志為要。至于一切障礙,我當能為委員會掃除之?!北M管陳炯明表態(tài)不錯,但陳獨秀這時要到上海主持中共中央,陳炯明未能留住,教育委員會職員于9月9日開會餞行。陳獨秀在陳炯明團隊中的工作,至此結束。 廣州商業(yè)旺地北京路附近有條昌興街。鮮為人知的是,陳獨秀在這里留下《新青年》的一筆。1921年4月,《新青年》因被上海法國巡捕房查封而遷到廣州,就駐扎在這里。當時這里是三層磚木結構樓房,樓下是專門銷售進步書刊的書店,二三樓為新青年社。 《新青年》社遷到廣州當日,第8卷第6期出版。中共成立后,《新青年》繼續(xù)出版,1921年停頓,1922年7月出版9卷6期。結束第9卷后休刊。1923年6月,《新青年》改季刊,仍在廣州出版,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的理論性機關刊物,直到1926年最后???。 廣州市第10中學的一棟兩層紅磚舊樓門楣上掛著木牌,提示廣州廣東第一個黨支部在這里誕生。那時陳獨秀住泰康路劻龍橋,給住處起雅號“看云樓”。有必要說說,由于陳獨秀一直在廣州,在“看云樓”里外忙碌著,因此中共一大召開時,他未能參加。 《58人》:中國共產(chǎn)黨的緣起-連載19 作 者:馮精志 吳曉平 第一章 第 11 節(jié)85-88頁 12月 30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