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人》:中國共產(chǎn)黨的緣起-連載21 作 者:馮精志 吳曉平 第一章 第 13 節(jié) 93-100頁2025年 1月 14 日 13、從永平府中學堂到北洋法政專門學校 河北盧龍縣是永平府治所在地,城外有首陽山。商代孤竹國君在這一帶,武王滅商,孤竹國君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長久以來,伯夷和叔齊被當作抱節(jié)守志的典范,縣城里有夷齊故里和夷齊井等古跡。鐵路未修通前,北京至山海關(guān)大道從這里經(jīng)過。光緒以來,隨著附近煤礦的開掘以及鐵路的開發(fā),這個縣成為交通便利、信息靈通的地方。 早先,盧龍縣最像樣學校是敬勝書院,建于1747年(乾隆十二年)。忽忽悠悠走完一個半世紀。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清廷頒布《欽定學堂章程》,直隸總督袁世凱奏請光緒帝頒發(fā)《直隸中學堂暫行章程》,隨即通令各州府將書院改為學堂。10月,敬勝書院改為永平府中學堂,是永平府所屬七州縣(灤州、盧龍、昌黎、遷安、撫寧、臨榆、樂亭)招生最早的中學校,學制5年。初期配校監(jiān)督一人,堂長一人,庶務主任一人,教習若干人,還有堂役。所授課程分為中西兩學。中學四科位經(jīng)學、文學、史學、政治學;西學有英文、算學、地學、外國史、格致學、外國淺近政治學和體操。 永平府中學堂興辦的頭兩三年,科舉制度尚未廢止,仍以學堂為造就舉子之途,雖然引入少量西學課程,而教授內(nèi)容依舊以中學為重。學堂嚴格聘用教師,中文教員多為舉人,亦有貢生;西文教員多為大學堂畢業(yè)生。學堂也曾延聘社會賢達任教。 永平府中學堂坐落在盧龍縣牌樓街。建校伊始,就有很大的優(yōu)惠條件,校舍有三所,分作講堂、監(jiān)督室、教習室、賬房、伙房和學生宿舍。經(jīng)費開支從府署隨用隨領,實報實銷,監(jiān)督和教習等人員的薪金以及學生的書籍紙筆、伙食、操衣等項均系官費。 永平府位于樂亭縣北面偏西,兩地相距約60公里。李大釗入學那年,依照清廷頒布的《中學堂章程》,直隸總督袁世凱通令各中學堂所需經(jīng)費,皆由各縣房契稅項下?lián)艹?,使得永平府中學堂的經(jīng)費來源較以前充足,也使得學員繳納的學雜費比以前略減。 李大釗學習之余,和同學們走出校堂,登上古永平府西城墻門樓,城下有千年碼頭、防洪西堤、古漕運河道;引頸遠眺灤河與青龍河匯合處,搜尋當年飛將軍李廣箭射猛虎的虎頭石。平日里,他挑燈夜讀,連上廁所也要帶本書翻幾頁,很快在學生中嶄露頭角。 廢除科舉阻斷了讀書人通過科考進入仕途道路,學子從讀書做官迷夢中驚醒。李大釗與比他高兩屆的蔣衛(wèi)平成為朋友。此人“少有大志,慕班超、馬志尼之為人,顧念時艱,慨然以天民先覺為己任”。 不久,蔣衛(wèi)平轉(zhuǎn)到保定陸軍速成中學,畢業(yè)后遍游東北、內(nèi)蒙,譽為“關(guān)外大俠”,調(diào)查帝俄邊界時被俄人逮捕殺害。李大釗聞訊,寫下《哭蔣衛(wèi)平》詩三首。與蔣衛(wèi)平的接觸,他開始認識國家的危局,朦朧的反清復漢意識和最初的反專制意識大抵產(chǎn)生于此時。 從這時起,李大釗開始考慮國家發(fā)展趨勢,傳統(tǒng)經(jīng)典中“治國平天下”、“救民于水火”的意識有了現(xiàn)實的著眼點。他的性格、年齡和所受的教育,使得他很難像蔣衛(wèi)平那樣投考軍事學堂,而對知識的興趣和傳統(tǒng)格物窮理、修齊治平的立世模式,他傾向于選擇“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的道路。 癸卯學制是廢除科舉后第一個頒布施行的新式學制,規(guī)定學堂宗旨是“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jīng)史文學為基,俾學生心術(shù)壹歸于純正,而后以西學瀹其知識,練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才,各適實用”。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學制年限較長。 按照癸卯學制的規(guī)定,李大釗應在永平府立中學堂修業(yè)5年。盧龍雖然不落后,但是比起天津和北京還差一截。李大釗在這兒讀了兩年,“感于國勢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1907年夏,他乘暑假之便,赴天津投考新學校。 當時天津有北洋軍醫(yī)學堂、長蘆銀行專修所和北洋法政學堂三個學校在招生。李大釗對學醫(yī)不感興趣,想入法政,那里可以滿足他“深研政理”需要。但為把握起見,他同時也報考了銀行專修所。結(jié)果兩考皆中。他如愿以償,進入法政學堂。 1927年,李大釗被捕后在《獄中自述》中追溯了報考北洋法政學堂時的考慮:“其時有三種學校正在招考:一系北洋軍醫(yī)學校,一系長蘆銀行專修所,一系北洋法政專門學校。軍醫(yī)非我所喜,銀行亦違我素愿,故皆決然棄之,而入法政。是校為袁世凱所創(chuàng)設,收錄全國人士,規(guī)模頗大。釗在該校肆業(yè),習法政諸學及英日語言。隨政治知識之日進,而再建中國之思潮,亦日益騰高?!?span lang="EN-US"> 中日甲午戰(zhàn)爭首戰(zhàn)朝鮮,袁世凱是大清在朝鮮的第一把手,認為日本比大清強在法政建設。實行立憲需法政人才。他設考驗處、課吏館、幕僚學堂、吏胥學堂,培訓在職與后補官、幕、佐乃至佐雜人員。他派人赴日本考察學習,設立憲政研究會,天津為試點辦自治局、議事會,設自治研究所,吸收閱歷較多、德高望重的士紳入所聽講。這是后來北洋法政學堂設簡易速成科職班與紳班之由來。 為試辦法政學堂,袁世凱在保定辦直隸法政學堂,吸取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安徽乃至東三省學子入校。該學堂定預科半年、正科一年半的兩年修業(yè)期限,很難達到造就法政通才的教育目的。他不得不另起爐灶,參考派赴日本考察的閻鳳閣、梁志宸等人意見,仿照日本法政學堂定制,在天津另行籌辦法政學堂。 北洋法政學堂是袁世凱任內(nèi)最后興辦的學校,但是國內(nèi)創(chuàng)辦最早的法政專門學校,清廷為試行創(chuàng)設法政學堂,曾于1906年7月起由學部頒布奏定的《北洋法政學堂章程》,通咨各省照辦。 北洋法政學堂位于新開河西岸,袁世凱委任黎淵為學堂首任監(jiān)督。學堂不大,占地不過六七畝,校舍為中西合璧式樣的建筑,用豆青條石奠基,磚木結(jié)構(gòu),墻面是伊奧克尼古典式,校門用拱券式,房檐部有欄桿式女兒墻。這是當時學校建筑的通行形式。 北洋法政學堂于1907年8月招生,最初設專門科,仿效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法律學校規(guī)制,學制6年。本科分法律、政治兩系,另設職、紳兩班,職班為司法科,紳班為行政科,學制一年半。 北洋法政學堂入學考試時必考科目為國文、經(jīng)義、史論各一篇,并要求考生還要經(jīng)過日、英、德、法各國語言的考試及數(shù)學筆算考試。當時中國對近代新學了解不多,外語和數(shù)學要求相對較低,沒有學過外語和數(shù)學的學生,這兩項成了選考科目。預科三年學習結(jié)束后,經(jīng)過考試,將發(fā)給畢業(yè)證書,如繼續(xù)深造,則可進入正科學習。 1907年夏,李大釗考入北洋法政專門學堂,趙紉蘭千方百計籌措學雜費用。據(jù)李大釗《獄中自述》:“釗在該校肄業(yè)六年,均系自費。我家貧,只有薄田數(shù)十畝,學費所需,皆賴內(nèi)人辛苦經(jīng)營,典當挪借,始得勉強卒業(yè)。”1909年11月,趙軔蘭生下大兒子李葆華。時隔兩年,1911年11月,趙紉蘭生下女兒李星華。兒女成雙,趙紉蘭奮力支撐家庭之舟,等待李大釗走出校門那一天的到來。 作為該校第一屆畢業(yè)生,李大釗1923年參加母校18周年校慶紀念會演講中說:“那時中國北部政治運動,首推天津,天津以北洋法政學校為中心,所以我校在政治運動史上很是重要。” 對新式學堂學子,清廷不像對八股出身的那樣放心。1907年慈禧太后命學部嚴申學堂禁令定章,“不準學生干預國家政治及聯(lián)名聚眾立會演說等事,否則教員、管理員、督撫、提學使一并懲處?!?/span> 北洋法政學校有位史地教員白亞雨,常對學生慷慨激昂說國事。武昌首義,南方響應,清廷眼皮底下的直隸無動靜。白亞雨去灤縣,說服灤州知州附和革命。他發(fā)動的起義被鎮(zhèn)壓,任“北方革命軍政府”參謀長僅三天被逮捕。臨刑前,行刑者照例令其跪地受戮。他稱:“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行刑者先砍斷雙腿,再斬頭顱。 白亞雨慷慨赴死給李大釗很大影響。1917年《旅行日記》寫道:“過雷莊猛憶此為辛亥灤州革命軍失敗之地,白雅雨先生,王金銘、施從云二隊官及其他諸烈士,均于此地就義焉。余推窗北望,但見邱山起伏,曉霧迷朦。山田疊翠,狀若綴錦,更無何等遺跡之可憑吊者,他日崇德紀功,應于此處建一祠宇或數(shù)銅像以表彰之”。15年后在炮局監(jiān)獄,他從容走向絞架,與年輕時的導師何其相似! 《58人》:中國共產(chǎn)黨的緣起-連載21 作 者:馮精志 吳曉平 第一章 第 13 節(jié) 93-100頁2025年 1月 14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