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套人民幣,告別不說再見
201803/23
宋金波 時評作者

在我看到第四套人民幣之前的少年時代,所見最多的,自然,是第三套人民幣。
那時,一個孩子接觸度最高的鈔票,是一角面值。1980年代初,我記得春節(jié)給姥爺拜年,壓歲錢頂天不過是5元——可以做我上學(xué)一個月的午飯飯資不止。那個充滿力量感的圖像,就此一直深印在我腦海中。如果是10元錢,拿在手里,恐怕會覺得燙手,出去花,店主見是孩子拿著,都不見得敢收。
一角錢是“62年棕色版”,印象最深的,是正面圖案。后來,我總是想起那句“遍地英雄下夕煙”。有同學(xué)神秘兮兮告知,這錢是有暗記的:正大門右側(cè)第六與第七根欄桿之間的上端有字母“A”,“A”下有一個“?!奔?xì)看,果然。
還有一分紙幣,正面是汽車。因為長期使用,一直以為這是和第三套一起發(fā)行。后來才知道,一分紙幣,屬于第二套人民幣,歷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版。
面值最小的人民幣,也不能忽視。畢竟,1984年前后,在火車站廣場書攤上租一本小人書,也不過2分錢。
第四套人民幣出來后,一分錢紙幣慢慢退出流通,卻并沒有從日常生活中隱匿。后來,在很多飯店里,可以看到用這套金黃色的、最便宜的紙幣,巧妙折成的元寶或紙船,顏色吉祥,卻也花不到幾個錢。
就是這樣,前后相距幾十年的不同套型,以及同一套的不同版型,在1980年代,都一起流通著。明明每個人都曉得一個時代折過去了,但好像新時代來得太匆忙,行進(jìn)得又太快,還來不及整理,所有人,所有版型的人民幣,都熱火朝天地在財富洪流中滾動。
然后第四套人民幣來了。
那是1987年4月,我已經(jīng)初一下學(xué)期。還能清楚記得,身邊所有人,都對新版人民幣充滿了好奇。直接誘因,是第四套人民幣中的百元大鈔,也就是所謂的“老人頭”。建國三十多年中,這是第一次有領(lǐng)袖人像登上人民幣,并且是以集體群像的方式。而小百姓雖然毫不了解,但都知道一個“大”。要知道,這比之前最大面值的十元幣,整整“大”了十倍??梢云鹨惶追孔拥娜f元數(shù)額,忽然間用一疊百元就可以應(yīng)對。而一張百元,在1987年的物價,可以吃上三百天的午飯。人民幣的面值,本身就像有了魔力。
然而魔力迅速消退,很快三五毛錢就不足以吃一頓飽滿的午飯。物價迅速上漲。我還記得,一位舅舅在第一次看到新百元鈔后,充滿熱情,又失魂落魄地拍了一下大腿,說“錢毛(貶值)咯,錢毛咯!”
第四套人民幣在世紀(jì)之交的1999年,已逐步開始退出歷史舞臺。第五套人民幣來了。最大面值的人民幣,忽然和最小面值、即將被新“大額鈔票”擠出歷史舞臺的一分幣,在時間鏈條上跳起了圓舞。人們的心思變得簡單,眼光向前,“悶聲發(fā)大財”成為不出口的箴言。
新世紀(jì)開始了。
新世紀(jì)的鈔票面值并沒有繼續(xù)擴(kuò)大。人們終于熟悉了百元鈔在現(xiàn)實(shí)生活中大量出現(xiàn)。鈔票面額的增加,以及小面額鈔票的被冷落,在幾十年里,心照不宣地被視為進(jìn)步和發(fā)展的象征。2008年前后,一度百元面額的人民幣也在流通中顯出力不從心。對五百元面額鈔票的呼聲開始出現(xiàn)。
然而,電子移動支付的發(fā)展速度實(shí)在太快,最近幾年,對生活在一二線城市的市民來說,鈔票和錢包可能已變得陌生。對我個人來說,除了在鑰匙包里放一張百元鈔以備急用,其他時候,可以完全不必攜帶現(xiàn)鈔——包括在菜市場。事實(shí)上,我那張備用的百元鈔,已經(jīng)有半年沒有動用。
推陳自必出新。該來的總會來,比如說新一套鈔票。它會有多大面額?正面會是怎樣的圖案?還是會給第五套鈔票更長的流通時間?它會順應(yīng)新時代新技術(shù)進(jìn)步,搞搞新意思嗎?
可是這種好奇也就是在一剎那有些強(qiáng)烈。除非目前這種移動支付的發(fā)展進(jìn)程被打斷,否則,很多新一套的鈔票,相當(dāng)多的人也許一年都難得見一面,摸上一手。我猜想,對“90后”一代來說,不會再有新的人民幣能像第四套人民幣給“70后”一樣,留下那么多深刻的記憶。
總不是什么壞事——那么告別不說再見吧,第四套人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