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董所著《陌生的老路》連載之十一
2021年1 月 12日 第39 — 42頁
第二章 去產能化的需要
不必諱言,中國政府所說的“走出去”,既有風光靚麗的一面,也有甩包袱的一面。甩包袱就是消化產能過剩。產能過剩指社會總生產超過社會總需求,導致供求關系失衡,出現經濟危機信號。市場經濟靠市場生存,如果市場體量不足以承載產能壓力,就只有消化現有產能,通過“一帶一路”擴大周邊市場體量,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手段之一。或者說,中國企業(yè)“走出去”,既是“被迫之舉”,也是順應時事。
1、科爾奈反思:為什么總是產能過剩
過去中國習慣用出口換外匯。上世紀70年代后,發(fā)達國家筑起貿易保護壁壘。中國的對應招數是直接投資,根據關貿總協(xié)定國民待遇原則,外國企業(yè)可在投資接受國直接從事生產、銷售活動,不受海關限制。國際直接投資還可實現間接避開發(fā)達國家貿易壁壘的目的。如上海針織有限公司在毛里求斯設廠生產,該國不受歐共體進口配額的限制,故產品可全部銷往歐洲。1976年,中國在港澳和東南亞等地有少量直接投資。但有計劃在海外直接投資,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的。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起步,不僅政府官員,就是百姓心里也發(fā)熱發(fā)燙,想掄圓胳膊干一場。但從計劃經濟跳入市場經濟有個過程,人們常說在游泳中學習游泳,以為在游泳池嗆幾口水,就能在大江大洋撲騰了。那時,從高層決策者到經濟學界學者,知識背景都不夠。
上世紀50年代,在社會主義陣營中,蘇聯(lián)是中國的老大哥,一批東歐國家是中國的小兄弟,這個陣營搞的都是計劃經濟。后來覺得有問題,東歐國家率先發(fā)難,60年代鬧布拉格事件,轟轟烈烈,最終沒戲。后來東歐國家步子趟大了,在原有計劃經濟框架加入點市場機制,但也沒有把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基礎。1985年,中國人覺得僅學習東歐的改革經驗不夠,也要學習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
1982年,中共十二大政治報告中對計劃經濟傷筋動骨,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體,市場調節(jié)為補充”。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在當時條件下,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的傳統(tǒng)觀點,為后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作了鋪墊。其實,商品經濟就是市場經濟,但那時官方有些羞澀,正式文件中沒用“市場經濟”這個詞。盡管如此,這是正確而艱難的轉折,從這時起,經濟軌道就逐步轉到市場經濟上了。
產能過剩是上世紀80年代,甚至更早以前中國經濟典型特征。20世紀80年代,中國出現產能過剩問題,典型的話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亂”。所謂“亂”,就是全國各地一哄而上,重復建設。那時很多人以為白色家電的產能過剩是市場問題,可在上世紀80年代,企業(yè)連承包制都沒有實行,國家輕工業(yè)部只審批了5家冰箱廠商,而1985年擴充到42家。要知道,同年中國才開始實行城市企業(yè)改革。
1985年9月2日清晨,“巴山”號游輪駛出重慶朝天門碼頭,前往武漢。這艘船剛下水,額定載客80人,以2人標準間為主,配套有會議、休閑功能,相當于三星級賓館。歷時6天的宏觀經濟管理國際研討會在船上召開,后來,把這次會議稱為巴山輪會議。
巴山輪會議召開的背景是,1984年第四季度,中國發(fā)生銀行信貸失控,投資猛增,消費增長過快,物價上漲幅度達10%。如何看待宏觀經濟形勢?應該采取什么對策?黨和國家領導人認為,中國經濟走到了一個關鍵點,何去何從,面臨抉擇。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重視引進外國智力。從1949年至1960年,中國從蘇聯(lián)聘請3萬余名專家。后隨著中蘇關系惡化,以及“文革”爆發(fā),中國聘請外國專家的工作陷入低谷。直到改革開放后,這一情況才得到改變。1983年7月8日,鄧小平在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提到,要利用外國智力,請一些外國人參加到中國的重點建設及其他方面的建設中。隨后國務院于當年頒布《國務院關于引進國外人才工作的暫行規(guī)定》,中國政府聘請“洋顧問”工作重新啟動。
中國領銜者為81歲的前國家計委副主任薛暮橋,經濟學圈內,許多人想方設法上船聽會,因為請來的外賓非同小可,有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198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托賓,那句“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的講述者。還有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阿來克?凱思克勞斯。牛津大學安瑟尼學院高級研究員弗拉基米爾?布魯斯,聯(lián)邦德國證券抵押銀行理事長奧特瑪?埃明格爾,南斯拉夫經濟改革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亞歷山大?巴伊特,日本興業(yè)銀行董事小林實等。
有一位與會外賓是匈牙利經濟研究所研究部主任科爾奈?亞諾,他曾經擔任聯(lián)合國發(fā)展計劃委員會副主席,著有《經濟管理中的過度集中》(1957)、《反均衡論》(1971)、《短缺經濟學》(1980)、《增長、短缺和效率》(1982)等。論名頭,沒有前面說的的那幾位大,而在東歐劇變之前,他參與共產黨政府的體制改革,絞盡腦汁企圖挽救瀕于崩潰的經濟,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毛病看的比較清楚。
中國政府和經濟界最早從學術的角度關注到產能過剩問題,是在科爾奈的《短缺經濟學》一書中。針對匈牙利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弊病,科爾奈創(chuàng)造了投資饑渴癥、擴張沖動、父愛主義、軟預算約束等學術名詞。由于科爾奈對社會主義經濟有較深刻的見解,巴山輪會議邀請他來演講,要知道,此次會議連中央最高領導都派秘書前來聽會。
巴山輪會議會期不長,給中國經濟發(fā)展間接提出治理方向,中國人初次知道什么是好的宏觀經濟管理,什么是眼前該做的事。巴山輪會議后,中國政府和經濟學家密切觀察著經濟運行,看得越來越明白,投資饑渴、擴張沖動,在計劃經濟時代就有,不是市場經濟的特征,發(fā)展中國家在經濟變遷過程中的會加劇這個現象。但是大部分社會主義國家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其特有的經濟制度加劇了產能過剩。
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產業(yè)鏈中,普遍偏重工業(yè),有嚴重的金融抑制政策。社會主義國家想短期內超越發(fā)達國家,以為自己和發(fā)達國家的差距就是產業(yè)結構,因此想提高重工業(yè)的比重,而重工業(yè)需求投資,于是在銀行普遍國有的情況下人為的壓低存貸款利率。同時,社會主義國家的銀行結構一般以大銀行為主,這樣的銀行業(yè)結構不利于中小企業(yè)融資,有利于規(guī)模較大的國有企業(yè)融資。投資門檻低,使得發(fā)展中國家容易出現潮涌現象,此時社會主義國家的貸款成本低,銀行業(yè)產業(yè)結構又不合理,這樣國有企業(yè)投資成本自然就低,加劇了潮涌現象。
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yè)存在預算軟約束。所謂預算軟約束,就是私人企業(yè)投資失敗了,投資者會破產,而國有企業(yè)投資失敗了,有國家兜底,所以國企投資往往會不計成本。
以上兩條是造成社會主義國家產能過剩更加嚴重兩條普遍原因,科爾奈率先總結出這些現象。盡管他把丑話說在頭里了,但在中國,事情有些麻煩,由于地方政府的競爭以及層出不窮的腐敗問題,地方政府補貼新興產業(yè),同時采用地方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問題。
在東歐劇變前,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大多屬于消費結構快速變化的發(fā)展中國家,而在發(fā)展中國家中,特別容易出現產業(yè)潮涌現象,所以產能過?,F象在社會主義國家中顯得特別突出。
預算軟約束是科爾奈在《短缺經濟學》中提出的概念,指政府支配財政資源的行為缺少硬性制約,不僅適用于政企關系,也適用于政府與納稅公民間的博弈關系。公共財政領域內的預算軟約束,意味著身為出資人的公眾無法有效控制財政資源的流向和用途,而身為代理人的政府實際上壟斷著支配財政資源的自由裁量權。在預算軟約束的情況下,如何花納稅人的錢,幾乎完全取決于政府官員的個人偏好。
政府官員中,追求個人收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為數不少,面對公共財政資源,將公共財政變?yōu)椤俺燥堌斦?。在許多地區(qū),不管財政狀況如何窘迫,政府官員的工資和各類行政開支總占財政支出的大頭。維持相對體面的生存水平后,會將公共財政變成“政績財政”,即打造政績工程,獲取官職升遷機會。官員的自利傾向使得“吃飯財政”和“政績財政”占財政資源的大部分,剩下的殘羹冷炙才被用于改善民生,也就是教育、衛(wèi)生、治安等公共服務領域。公共財政的本質是民生財政,投資于公共服務應當是主要流向,但只要預算軟約束存在,就不可避免地蛻變?yōu)椤俺燥堌斦?,“民生財政”反而被邊緣化?/FONT>
在發(fā)展中國家,隨著居民收入增長,大眾消費支出會發(fā)生結構變化,比如紡織、家電、煤炭、鋼鐵、房地產,不同于發(fā)達國家國家廠商創(chuàng)新,制造新的產業(yè)創(chuàng)造消費。發(fā)展中國家的廠商容易辨別哪些行業(yè)賺錢,廠商投資的行業(yè)沒有創(chuàng)新門檻,大家短期內都可以通過簡單投資生產線,就可以輕易扎堆進入新行業(yè),于是就出現了所謂的潮涌現象。
潮涌現象是廠商短期內瞬間進入同一行業(yè)投資。90年代初,很多地方扎堆投資紡織、家電、化肥行業(yè)。到90年代末,這些行業(yè)紛紛倒閉。甚至沒有企業(yè),僅僅政府,也會一窩蜂投資某一行業(yè),比如90年代、2000左右各地政府建各種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
潮涌現象指過度的剩余生產能力引起的投資過熱、國際收支不平衡等突出問題。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表示:“在中國,政府應明確政策信號,穩(wěn)定貨幣,控制升值的幅度。而釜底抽薪之策還是防范投資潮涌現象,避免不斷涌現過度的剩余生產能力?!?/FONT>
宏觀經濟理論分新古典和凱恩斯兩個主要流派。前者強調市場作用,認為靈活的價格調整使信貸、投資、消費、儲蓄自動平衡。后者則認為經濟嚴重失衡時,應強調財政政策作用,以積極的赤字財政直接創(chuàng)造投資和消費,這樣才能啟動市場,消化過剩產能,增加就業(yè)。
新古典和凱恩斯理論在發(fā)達市場經濟中提出,對發(fā)達國家政府宏觀治理有指導意義,但是對中國這樣快速發(fā)展的發(fā)展中國家而言,則有明顯局限性。在發(fā)達國家,政府除了維持物價穩(wěn)定及經濟、金融市場有效運行,不應制定產業(yè)政策,不應干預企業(yè)投資。而發(fā)展中國家產業(yè)升級的特點,決定了會不斷出現投資潮涌現象,并導致經濟頻繁波動,也決定了政府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發(fā)達國家的產業(yè)位于世界產業(yè)鏈的最前沿,下一個熱得燙手的新產業(yè)會是什么,企業(yè)并沒有共識,政府也不比企業(yè)擁有更多的信息,產業(yè)升級只能靠各企業(yè)憑自己的判斷,自己做投資決策。其中只有少數投資會成功,整個經濟的產業(yè)升級就靠這些少數成功的企業(yè)來拉動。
發(fā)展中國家的產業(yè)處在世界產業(yè)鏈的內部,產業(yè)升級中,企業(yè)對哪個產業(yè)有前景,有發(fā)達國家的經驗作為參考,英雄所見略同,同時投向相同的產業(yè),于是投資潮涌會像波浪一樣,一波接一波出現。每一波開始時,企業(yè)有很高的投資回報預期,金融機構也認為是好項目而競相支持。此時,靠提高幾個百分點的市場利率不足以打消企業(yè)的投資沖動,也難以抑制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熱情。然而,等到企業(yè)投資完成,不可避免地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導致企業(yè)普遍開工不足、市場價格下跌、大量企業(yè)虧損破產、銀行呆壞賬急劇上升的嚴重后果。
如果政府遵循新古典理論,不指導企業(yè)投資,完全依靠市場利率升降來調節(jié)投資,國民經濟很可能出現一個產業(yè)接著一個產業(yè)的投資過熱和產能過剩,進而出現頻繁的經濟周期波動和金融危機、經濟危機。
中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規(guī)劃對中國嚴重的產能過剩負有直接責任。伴隨著每個五年計劃的頒布,都會有一批重要支柱性產業(yè)的規(guī)劃出臺。2009年4萬億刺激政策確定后,十大產業(yè)振興計劃推出,表明中央政府明確鼓勵和引導地方政府在某幾個特定的領域,進行大量投資。
吳董所著《陌生的老路》連載之十一
2021年1 月 12日 第39 — 42頁
|